首页 > 高考专业 > 正文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

2023-09-15 08:39:54 | 广博教育网

今天广博教育网小编整理了“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相关信息,希望在这方面能够更好帮助到大家。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

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广平行志愿,是高考志愿填报改革的发展趋势所在。教育部将积极鼓励各省(区、市)试点推广高考平行志愿改革"。

所谓"平行志愿",就是一改传统的"分层志愿"为"平行志愿",改以往"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旨在降低考生填报志愿的博弈和风险,增加学生的报考选择权。

以上海为例,考生在填报第一批、第二批本科志愿时,可分别填报4个平行志愿,即A、B、C、D四所院校(每所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考生在填报第三批高职专科批次时,可填报8个平行志愿,即八所院校(每所院校可填报6个专业志愿)。在投档程序设置上:如考生填报了A、B、C、D四个平行院校志愿,投档时按分数排序,先看A志愿院校的投档情况,如果A额满,再向B投档,如B额满,再投向C……依次类推。若经检索后,考生投档均未成功,就只能进入征求志愿(补填志愿),征求志愿环节也实行"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之所以要推广,从根本原因来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行高考志愿填报体系与高考制度之间的不相容性越来越凸显--高考制度是以高考分数为依据,高分优先为原则;而高考志愿填报体系却是分数之外的因素起决定作用,偶然性和突发性因素较大,故两大制度体系发生冲突是必然的,所谓"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违背了教育初衷。

就微观因素来说,传统的志愿填报方式,造成一二三志愿落差大、高分落榜现象严重,志愿填报投机心态既影响了志愿填报的有效率,也影响了高校录取的完成率,录取院校还频频出现招生"大小年"(录取分数不稳定、忽高忽低)、"断档"(报考学生少、招生未满额)现象,这又影响到学生下一年的报考,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再加上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实行了各省(市)高考自行命题,出于种种原因,每个省(市)在高考试题和高考分数的把握上并未达到理想状态中的科学性和一致性(2006年上海市高考500分以上考生有10000多名,而2007年高考分数500分以上的考生仅5000余名,可见高考分数每年起落很大、稳定性很差),在一个高考测试基础系统不稳定且实际波动很大的环境下,以参考往年高考分数为依据的传统志愿填报方式蕴含的风险很大。

事实上,考生、学校、乃至各省(市)高招部门面对譬如高分落榜等情况毫无办法,而高校生源不均衡、录取层次多、效率低等问题也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故高考"平行志愿"改革呼之欲出。

--"平行志愿"会否影响我国高招格局?

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就全国而言,此前共有四种志愿填报方式:上海、北京、广东和吉林四省市的考前填报志愿,陕西、山西等11省份考后估分填报志愿,江西、安徽等12省考后出分填报志愿,以及湖南、江苏、浙江三省的考后出分填报平行志愿。

复旦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郑方贤介绍:如按时间填报顺序分类,平行志愿又可分为考前平行志愿、考后估分平行志愿和考后出分平行志愿三种。

此前,湖南、江苏、浙江所采用的模式就是"考后出分平行志愿"。即高考后,考生知晓分数和知晓排名的基础上,填报高考平行志愿。从三省的实践来看,考生填报志愿轻松,大大降低了志愿填报的社会成本,尤其是缓解了整个社会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巨大心理压力。

上海推行的模式是"考前平行志愿",即考生须在考前对自己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等有一个全方位的评价后再理性填报志愿,这样既可提高考生高考第一志愿的满足率,又可缓解以"分数挂帅"的平行志愿给中学素质教育带来的冲击。

还有一种模式为"考后估分平行志愿",即高考一结束,考生对自己的高考进行估分,再以此为依据,填报平行志愿。这种情况下估分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没有整体高考分数的分布信息,其不确定性也是明显的,其博弈成分依然存在。

有关专家表示:在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背景下,任何一个高校志愿填报制度改革都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教育改革的成败,两个关键因素在于:能否保证公平公正,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

那么,随着"平行志愿"改革的日益推广,"平行志愿"将对我国高招格局有何影响?郑方贤表示:"双轨并举"是目前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制度改革的最好方式,"双轨并举"也将成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改革趋势。所谓"双轨并举"是指"平行志愿+自主招生"并重,以"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可保障高考制度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如何体现和保护各高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自主权以及支持高中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靠自主招生改革。

--"平行志愿"需注意的四大问题

要缓解普遍存在的高考志愿填报博弈局面,使得考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上,高考"平行志愿"改革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探索。但有关专家表示:若要使得"平行志愿"整体改革方案平稳推进,须兼顾以下因素:

第一,"平行志愿"大框架下的细则方案,要有利于中学开展素质教育。就目前全国统一高考录取体制而言,要达到在实施"平行志愿"前提下巩固和加强素质教育,唯一可选的方案则是加大高校的自主招生力度。但除教育部直属院校有条件进行自主招生外,还应考虑地方高校在本地的自主招生,并以政策确保高校具有同等的招生自主权。这样将大大促进高中的素质教育,同时又确保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第二,2008年,教育部批准我国68所高等院校进行自主招生试点。而"平行志愿"是建立在高考分数上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分数的微小起伏可能给脆弱的选拔带来极大变数。以复旦大学为例,每年在上海地区录取的考生中,享受市级各类加分的考生占到20%多,少则加10分,多则加20分,这和一分之差即可落后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的"平行志愿"招生方式极不协调,暴露出的不公平显而易见。如果高考加分标准混乱,势必将影响到"平行志愿"的有序推行。

第三,新的"平行志愿"方案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事实上,"平行志愿"容易造成原来办学层次并不明显的学校会自然地被高考分数机械地划为三六九等,势必影响部分院校的生源质量。要使新的方案平稳过渡,必须要照顾各主体方的利益,尤其是要将重心放至如何增加考生选择机会和录取机会等问题上。只有对考生有利的方案才能被社会所普遍认同和接受。

第四,新的方案要有兼容性和前瞻性。从根本上来讲,目前的招生体制以及考虑中的改革都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是我们的改革方案要兼顾和预期将来政策的调整,要能包容和反映新的政策,这就要求改革方案具有开放性、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等。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

  金手册订购咨询电话:968111(全省)、0591-83205470(福州)、0596-2882579(漳州)

  本报讯 记者从省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12年考生志愿卡的格式已经确定,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后,今年文史和理工类考生最多可在常规志愿批填报14所本科院校84个专业,最多可在征求志愿批填报13所本科院校78个专业。

  与往年相比,今年取消了专科提前批录取,高职(专科)批首创按专业投档。本报记者结合2012《新编海都高招金手册》,教考生从志愿卡出发给自己准确定位,同时依据今年高招新政策、往年考生录取个案,解读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和要点,帮助考生明明白白选择志愿。

  本科提前批——重在把握机会

  [要点]仍是“志愿优先”,院校层次与分数相对应

  本科提前批院校栏设1个第一志愿院校和3个平行的参考志愿院校,每所院校均设6个专业志愿和愿否在本院校专业间调剂的调剂栏。在本科提前批招生的主要有师范类专业、航海、军事(含国防生)、公安、海关、安全机要类等院校。

  同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今年首次正式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都列入本科提前批统招,录取成绩达到重点线(“本一线”)的考生。从近几年实际录取情况来看,两所港校几乎包揽了所有报考提前批的尖子生。而南方科技大学今年首次在我省招生,考生须报名参加该校组织的能力测试才能填报该校志愿,录取时实行本科一批线上一志愿合格生源全部投档,该校将按照公布的招生章程择优录取。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本科提前批招生计划又细分为本一、本二的院校,指的是这些学校分别按本一或本二批次的录取线录取。

  [个案]最大限度赢得入门机会

  考生小J(理工类)2011年高考考了642分,比本一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573分)高出69分,如何利用中上的成绩顺利进入名校?小J对师范类专业感兴趣,同时非常向往去大城市念书。参考《海都高招金手册》录取分数排行表,经过对比分析,小J决定在提前批报考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职教师资),为增加录取机会,小J还选择了“服从专业调剂”。最终,小J踏进了同济校门。

  本科一批——强调拉开梯度

  [要点]实行“分数优先”,注意志愿的组合搭配

  参加本科一批录取的院校是全国的重点本科院校和进入“985工程”、“211工程”的高校以及部分省属重点大学。实行平行志愿后,本科一批院校栏设有A、B、C、D四个有顺序排列的平行志愿院校,每所院校均设有6个专业志愿和愿否在本院校专业间调剂的调剂栏。而在常规志愿投档结束后的征求志愿中,可填报四个征求志愿。

  [个案]高分考生优先投档考生小甲投档分645分(理科),在本一批平行志愿填报:A浙江大学,B同济大学,C武汉大学,D西北大学;考生小乙投档分648分(理科),在本一批平行志愿填报:A北京大学,B浙江大学,C中山大学,D江南大学

  投档时,因小乙的投档分(投档分=高考分+固定政策加分)高,小乙会比小甲优先被检索投档。检索时,按小乙填报的A、B、C、D志愿顺序投给高校,如小乙的A志愿无法投档(A校已录满,即分数线高于648分),B志愿可以投档,则小乙投档到浙大。

  轮到小甲投档时,如小甲的A志愿浙大恰好已经完成招生计划,小甲就无法被投到浙大——尽管小甲将浙大排在A志愿,但因其投档分位次较后,仍然是位次比小甲靠前的小乙先投档到B志愿的浙大。

  这也是平行志愿的“分数优先”原则。而过去“志愿优先”投档原则,如果甲乙两人分数都达到浙大,浙大会先录取甲——虽然乙成绩高于甲,但他将浙大放在非第一志愿。

  需要注意的是,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同一批次只进行一轮投档,如果小甲没有被他所填报的ABCD院校录取,或者因为分数位次靠后又不服从专业调剂,投档后又被退档,则只能参加同批次的征求志愿或下一个批次的投档检索。

  建议

  设置最佳组合搭配

  不同院校搭配:可参考院校投档分数线从高到低排列,将较好和较差的学校合理搭配,使各院校保持一定的梯度。不同地域的搭配:不要把志愿全部集中在本省或外省的中心城市。专业志愿的搭配:不要把志愿全部集中在“热门”专业上,要充分利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注意平行志愿的排序: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排在靠前的位置。

  “冲稳保垫”四字真经

  填报平行志愿,要记住四字真经“冲、稳、保、垫”。以本一批为例,该批次的“高分”考生可选择2所“上位”院校和1所“中位”院校;“中分”考生可选择2所“中位”院校和1所“低位”院校;“低分”考生可选择1所“中位”院校和2所“低位”院校。

  假如考生成绩刚刚挤上本一线或超过不多,但对院校、专业要求相对较高,就可以考虑退到本二批次院校中选择。

  5~10分一档选择专业

  报志愿时不妨采用错位法填报,不一味选报重点高校、热门专业,而是考察自己最适合的院校和专业是什么。如果是同类专业且学科实力相近,就应该以专业为导向而不是以院校为导向。

  建议考生认真对比《海都高招金手册》给自己准确定位,金手册已按照院校和专业的冷热程度进行排序。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注意专业的冷热,各专业志愿间要有5~10分的距离。

  提醒

  1.分数占绝对优势(超重点线110~130分以上)的尖子生可选择北大、清华等高校。位次较靠前的考生,可通过“全省排名”与“院校计划”两相比较的办法进行定位。实施平行志愿后,排名靠前的院校和排名靠前的考生基本上将形成对应,如清华、北大两校往往取走排位在前100名的考生。

  2.本一批名次靠前的考生(超重点线100~110分左右)有望报考上海交大、中科大、复旦、人大、浙大、南大、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但建议校内专业要服从调剂,增加录取机会。

  3.成绩在本一批中等及以上的考生(超重点线70~90分左右),有望报考厦门大学,但要根据实力选好第一专业,也可报考一些一般重点院校,建议服从校内专业调剂。

  4.本一批中等以下的考生有望报考一些省属的“211工程”高校,也可报考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较好的专业。

  5.位次在重点线边缘的考生,有望报考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以及集美大学等近年新升本一高校的一般专业,也可报考偏远地区的重点院校或一些较冷门的专业。广博教育网

以上,就是广博教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解读福建志愿填报金手册:平行志愿咋选择”相关推荐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专家支招新政下咋填报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专家支招新政下咋填报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5-20 07:31:31
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信息表(艺术本科批-艺术类-平行志愿)2022年重庆市普通高校招生信息表(艺术本科批-艺术类-平行志愿)点击查看“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

2023-05-03 20:37:31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福建高考志愿填报解读:平行志愿下可有若干个第一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福建高考志愿填报解读:平行志愿下可有若干个第一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5-08 15:47:00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建议考生梯度填报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建议考生梯度填报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9-25 00:58:16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海南高考后专家解读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海南高考后专家解读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5-01 22:35:58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广西招生考试院解读:平行志愿填报误区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广西招生考试院解读:平行志愿填报误区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5-05 17:57:30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平行志愿“一档一投”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平行志愿“一档一投”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9-18 18:00:30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平行志愿“分数优先”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 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 平行志愿“分数优先”

“平行志愿”影响高招格局推进需关注四大问题日前,北京、上海两地宣布2008年将推出高考"平行志愿"改革试点。那么,"平行志愿"改革过程中须注意哪些问题?又将对我国高考招生格局产生什么影响?--"平行志愿"为何得以推广?除京沪两地今年推出"平行志愿"外,湖南、江苏、浙江三地已分别于2003年、2005年、2007年陆续实施了高考"平行志愿"改革。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2023-05-02 02:18:31